最新资讯
息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案例 > 详细显示
唐高祖创业与道教图谶:为夺取政权利用一切手段(1)
点击次数:1806次 发布时间:2012-1-14 10:31:46
本文探讨唐高祖李渊在其创业过程中如何运用道教图谶为之夺取天下作神学证明,制造舆论,以取得政治宣传的心理效应,说明他对道教图谶的运用显然高于其政治对手。
道教初创,充分吸取和运用了东汉的谶讳之学,将其演化为道教图谶,其功能之一就是作宗教式的政治预言,预告王朝更替、人物兴衰和符命所在。六朝政权更迭频率高、政治不稳态加剧,更使道教符谶成为政治舞台上的活跃角色。在中古历史舞台上演出的诸多道教图谶中有一个最引观众注目,即东晋以来流传于世的“老君当治,李弘应出”。正如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所说:“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返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李弘乃老君化名转世以治天下的具体形象。汤用彤先生《康复札记》举了《晋书》中关于李弘的记载五条,指出:“从公元322年到公元416年前数年,前后不到百年,东起山东,西至四川、陕西,南到安徽等地,均有人以李弘名义领导农民起义。”唐长孺先生又检史籍得五条,说:“以李弘名义起义的共有十例,时间下及于隋末,地域更南及今河南、湖北,西北及于今甘肃成县。”据此,这条道教图谶的地域之广泛性、时间之持久性都非其他图谶可比。
隋文帝受禅,对图谶“禁之愈切。www.jieshisan.com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致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但社会上的造谶者仍然不断。到隋末,各种符谶蜂起,而李弘之谶仍颇有市场。隋炀帝大业十年(614)二月,“扶风人唐弼举兵反,众十万,推李弘为天子,自称唐王”。此李弘恐乃化名,或以其名应谶虚推为“天子”,便于号召天下。
但当时更为流行的是李弘之谶的变种,即“李氏当为天子”、“老子将度世”等一类不确指的符谶以及通俗化的谣谶。由于隋末天下汹汹,出现改朝换代的迹象,政治预言家们便粉墨登场,李姓当王之谶随之不断涌现。这些谶语搞得隋炀帝疑神疑鬼,只恨不能“尽诛海内凡姓李者”。例如炀帝怀疑李金才从子李敏名应谶语,杀李金才一族三十二人。7举义群雄中之李姓者也以“名应图谶”欲称王。李轨与曹珍等人“谋共举兵,皆相让,莫肯为主。曹珍曰:’常闻图谶云李氏当王。今轨在谋中,岂非天命也。’遂拜贺之,推以为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前本为隋“炀帝友人,炀帝以图谶多言姓李将王,每排斥之”。李渊“自以姓名著于图录,太原王者所在,虑被猜忌,因而祸及”,对其子李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许世绪对李渊说:“公姓名已著谣录”。唐俭也说:“公日角龙廷,姓协图谶,系天下望久矣。”
又有李密逼东都作书自称:“姓符图纬,名协歌谣,六合所以归心,三灵所以改卜。”后李密欲谋叛唐,亦以为“谶文之应,彼我所共。今不杀我,听使东行,足明王者不死”。 李密所谓“名协歌谣”,指当时流行的“桃李子歌”。《通鉴》卷183载:会有李玄英者,自东都逃来,经历诸贼,求访李密,云“斯人当代隋家。”人问其故,玄英言:“比来民间谣歌有《桃李章》曰:’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桃李子’,谓逃亡者李氏之子也;皇与后,皆君也;’宛转花园里’,谓天子在扬州无还日,将转于沟壑也;’莫浪语,谁道许’者,密也。”既与密遇,遂委身事之。《旧唐书》卷37《五行志》云:“隋末有谣云:’桃李子,洪水绕杨山。’炀帝疑李氏有受命之符,故诛李金才。后李密据洛口仓以应其谶。”(又见《隋书·五行志》)此谣唐高祖也曾加以利用。温大雅述云:“又有《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案:李为国姓,桃当作陶,若言陶唐也;配李而言,故云桃花园,宛转属旌幡。汾晋老幼,讴歌在耳。忽睹灵验,不胜欢跃。帝每顾旗幡,笑而言曰:’花园可耳,不知黄鹄如何。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自尔以后,义兵日有千余集焉。二旬之间,众得数万。”与李玄英引述的《桃李子歌》略有不同,各人的解释更是全不相同,当经过各自的改造,以符合自身口味的需要,但都起到了号召人心的效应。又有真卿公李仲文者娶陶氏女以应桃李之谣,唐高祖命裴寂等杂鞫之,后伏诛。《桃李子歌》当是“李氏应王”之谶的民谣化,便于在民众中传播,使“真命天子”有口皆碑。
人们不禁要问:隋末社会上如此多彩的关于李氏当兴的谶语及歌谣来自哪里?答曰:其源盖出于道教,出自道士们的杰作。
道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制作了大量李弘的图谶,到隋末改朝换代的征兆再现,精通政治力学、好为政治预言的道士们又纷纷依据新的形势搞新的创作。这些作品形式诡秘,内容是对未来政治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乃李弘图谶的进一步发展。楼观道士岐晖的预测代表了一部分道教中人的意见。大业七年(611),隋炀帝亲驾征辽,岐晖对门弟子说:“天道将改,吾犹见之,不过数岁矣”。有弟子问:“不知来者若何?”岐答:“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但恐微躯不能久保耳!”后数年,隋果乱。分析建立于现实政治基础之上,且表达了道教的政治愿望:老君子孙治世,弘扬道教。此时道教的预告还不具体,随着政治格局的明朗化,道士们的预言明确有所指。茅山道士王远知向李渊密告符命:“高祖之龙潜也,远知尝密传符命。”“大业十三年(617)丁丑,老君降于终南www.jieshisan.com山,语山人李淳风以唐公受命之符”。淳风父李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故淳风实出自道教家庭,所谓老君语以唐高祖受命之符,恐乃淳风自编自演的一出神话剧。这时歧晖也测定了谁是真命之主。“唐高祖皇帝初起义兵于晋阳,帝女平阳公主紫绍妻也亦起兵应帝,屯于宜寿宫。晖逆知真主将出,尽以观中资粮给其军,及帝至浦津关,晖喜曰:’此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乃改名为平定以应之。”此与他前次模糊的预测相隔约六年。
道教初创,充分吸取和运用了东汉的谶讳之学,将其演化为道教图谶,其功能之一就是作宗教式的政治预言,预告王朝更替、人物兴衰和符命所在。六朝政权更迭频率高、政治不稳态加剧,更使道教符谶成为政治舞台上的活跃角色。在中古历史舞台上演出的诸多道教图谶中有一个最引观众注目,即东晋以来流传于世的“老君当治,李弘应出”。正如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所说:“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返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李弘乃老君化名转世以治天下的具体形象。汤用彤先生《康复札记》举了《晋书》中关于李弘的记载五条,指出:“从公元322年到公元416年前数年,前后不到百年,东起山东,西至四川、陕西,南到安徽等地,均有人以李弘名义领导农民起义。”唐长孺先生又检史籍得五条,说:“以李弘名义起义的共有十例,时间下及于隋末,地域更南及今河南、湖北,西北及于今甘肃成县。”据此,这条道教图谶的地域之广泛性、时间之持久性都非其他图谶可比。
隋文帝受禅,对图谶“禁之愈切。www.jieshisan.com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致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但社会上的造谶者仍然不断。到隋末,各种符谶蜂起,而李弘之谶仍颇有市场。隋炀帝大业十年(614)二月,“扶风人唐弼举兵反,众十万,推李弘为天子,自称唐王”。此李弘恐乃化名,或以其名应谶虚推为“天子”,便于号召天下。
但当时更为流行的是李弘之谶的变种,即“李氏当为天子”、“老子将度世”等一类不确指的符谶以及通俗化的谣谶。由于隋末天下汹汹,出现改朝换代的迹象,政治预言家们便粉墨登场,李姓当王之谶随之不断涌现。这些谶语搞得隋炀帝疑神疑鬼,只恨不能“尽诛海内凡姓李者”。例如炀帝怀疑李金才从子李敏名应谶语,杀李金才一族三十二人。7举义群雄中之李姓者也以“名应图谶”欲称王。李轨与曹珍等人“谋共举兵,皆相让,莫肯为主。曹珍曰:’常闻图谶云李氏当王。今轨在谋中,岂非天命也。’遂拜贺之,推以为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前本为隋“炀帝友人,炀帝以图谶多言姓李将王,每排斥之”。李渊“自以姓名著于图录,太原王者所在,虑被猜忌,因而祸及”,对其子李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许世绪对李渊说:“公姓名已著谣录”。唐俭也说:“公日角龙廷,姓协图谶,系天下望久矣。”
又有李密逼东都作书自称:“姓符图纬,名协歌谣,六合所以归心,三灵所以改卜。”后李密欲谋叛唐,亦以为“谶文之应,彼我所共。今不杀我,听使东行,足明王者不死”。 李密所谓“名协歌谣”,指当时流行的“桃李子歌”。《通鉴》卷183载:会有李玄英者,自东都逃来,经历诸贼,求访李密,云“斯人当代隋家。”人问其故,玄英言:“比来民间谣歌有《桃李章》曰:’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桃李子’,谓逃亡者李氏之子也;皇与后,皆君也;’宛转花园里’,谓天子在扬州无还日,将转于沟壑也;’莫浪语,谁道许’者,密也。”既与密遇,遂委身事之。《旧唐书》卷37《五行志》云:“隋末有谣云:’桃李子,洪水绕杨山。’炀帝疑李氏有受命之符,故诛李金才。后李密据洛口仓以应其谶。”(又见《隋书·五行志》)此谣唐高祖也曾加以利用。温大雅述云:“又有《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案:李为国姓,桃当作陶,若言陶唐也;配李而言,故云桃花园,宛转属旌幡。汾晋老幼,讴歌在耳。忽睹灵验,不胜欢跃。帝每顾旗幡,笑而言曰:’花园可耳,不知黄鹄如何。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自尔以后,义兵日有千余集焉。二旬之间,众得数万。”与李玄英引述的《桃李子歌》略有不同,各人的解释更是全不相同,当经过各自的改造,以符合自身口味的需要,但都起到了号召人心的效应。又有真卿公李仲文者娶陶氏女以应桃李之谣,唐高祖命裴寂等杂鞫之,后伏诛。《桃李子歌》当是“李氏应王”之谶的民谣化,便于在民众中传播,使“真命天子”有口皆碑。
人们不禁要问:隋末社会上如此多彩的关于李氏当兴的谶语及歌谣来自哪里?答曰:其源盖出于道教,出自道士们的杰作。
道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制作了大量李弘的图谶,到隋末改朝换代的征兆再现,精通政治力学、好为政治预言的道士们又纷纷依据新的形势搞新的创作。这些作品形式诡秘,内容是对未来政治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乃李弘图谶的进一步发展。楼观道士岐晖的预测代表了一部分道教中人的意见。大业七年(611),隋炀帝亲驾征辽,岐晖对门弟子说:“天道将改,吾犹见之,不过数岁矣”。有弟子问:“不知来者若何?”岐答:“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但恐微躯不能久保耳!”后数年,隋果乱。分析建立于现实政治基础之上,且表达了道教的政治愿望:老君子孙治世,弘扬道教。此时道教的预告还不具体,随着政治格局的明朗化,道士们的预言明确有所指。茅山道士王远知向李渊密告符命:“高祖之龙潜也,远知尝密传符命。”“大业十三年(617)丁丑,老君降于终南www.jieshisan.com山,语山人李淳风以唐公受命之符”。淳风父李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故淳风实出自道教家庭,所谓老君语以唐高祖受命之符,恐乃淳风自编自演的一出神话剧。这时歧晖也测定了谁是真命之主。“唐高祖皇帝初起义兵于晋阳,帝女平阳公主紫绍妻也亦起兵应帝,屯于宜寿宫。晖逆知真主将出,尽以观中资粮给其军,及帝至浦津关,晖喜曰:’此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乃改名为平定以应之。”此与他前次模糊的预测相隔约六年。